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
1. 压力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会导致物体形变。压力的效果受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影响。当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而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显著。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较的。
2. 压强 :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记作p。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作用效果而定义的物理量。
3. 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公式:p = F / s,其中p表示压强,F是压力,s是受力面积。压力单位为N,面积单位为m²,压强单位为N/m²,称为帕斯卡(Pa),即1Pa = 1N/m²。注意,1粒西瓜子的压强大约为20Pa。
4. 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
- 当压力固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少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加压强。
- 当受力面积固定时,增大压力会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则会减小压强。
5.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的压强是由于液体的重力和流动*所产生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压强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的密度也会影响压强,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6. 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
\( p = \rho g h \)
其中,ρ是液体密度(单位:kg/m³),g为9.8N/kg,h为深度(单位:m)。压强单位为Pa。h是指液体中某点到液面之间的距离。
7. 连通器 :
- 连通器是指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 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能称为连通器。
8. 连通器的原理 :
如果连通器内只含一种液体,当液面静止时,连通器中的液面始终保持平齐。
9. 连通器的应用 :
- 回水管:避免异味气体进入室内。
- 水位计:通过液面高度可以测量锅炉或热水器中的水量。
- 水塔供水系统:为多个用户提供水源。
- 茶壶:壶嘴要与壶口平齐。
- 过路涵洞:使两边水面相同,确保水流通过。
- 船闸:提供船只通过的条件。
10. 连通器液面平齐的条件 :
1)连通器内仅含有一种液体;
2)液体保持静止状态。
11. 大气压强 :
类似于液体,大气中也存在压强,称为大气压强。大气压具备液体压强的特征。
12. 大气压强的测量 :
大气压强的实验最早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于1643年进行,证实了自然界中存在真空。
1标准大气压 = 760mmHg = 1.01×10⁵Pa,即P₀ = 1.01×10⁵Pa。
大气压强相当于质量为1kg物体在1cm²面积上产生的压强。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晴天时气压通常高于*天,冬季气压高于夏季。
13. 马德堡半球实验 :
这是*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而托里拆利实验则用于测定大气压值。
14.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减小时,气体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气体压强减小。
15. 活塞式抽水机与离心式水泵 :
两者都利用大气压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标准大气压能支撑约10米高的水柱,因此抽水机的抽水高度限制在约10米。
16. 离心式水泵的扬程 :
离心泵的实际扬程分为吸水扬程和压水扬程,吸水扬程由大气压差决定,压水扬程则由水的初速度决定。
17. 离心式水泵启动问题 :
如果未在启动前给泵壳灌水,水泵无法抽水,因为泵内充满空气,导致泵内外气压相等,无法形成足够的压力将水吸入。
18. 浮力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9. 浮力产生原因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液体对物体的向上压力大于向下压力,两个压力的合力即为浮力,浮力方向是向上的。
20. 浮力与物体浸没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相关。
21. 阿基米德原理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浮力 F浮 = G排 = ρ液 g v排。
22. 物体的浮沉条件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 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
-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23. 物体浮沉的应用 :
- 轮船 :钢铁密度大,但通过设计空心结构,能排开更多水,达到浮力平衡。
- 潜水艇 :调节水箱内水量来改变重力,实现上浮、下沉或悬浮。
- 气球 :*气或氦气充气,因其密度小于空气,气球浮力大于重力,可升空。
- 飞艇和热气球 :通过加热空气减少密度,产生足够浮力使其上升。
- 密度计 :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液体密度越大,排开体积越小,反之亦然。
24. 流体流动时的压强变化 :
流速快的地方压强低,流速慢的地方压强高。
25. 飞机飞行原理 :
飞机的机翼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上方流速快,下方流速慢,因此下方的压强大于上方,产生向上的升力,支持飞机飞行。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2
1. 电功(W):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数量称为电功。
2. 功的*单位是焦耳,常用单位为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 测量电功的工具是电能表。
4. 电功公式:W=Pt=UIt(其中单位:W→焦耳(J);U→伏特(V);I→安培(A);t→秒)。计算时注意:①公式中的W、U、I和t需在同一电路中;②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三个量即可求出第四个量。另有公式:W=I²Rt。
5.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是千瓦。公式:P=W/t,其中单位P→瓦特(W);W→焦耳;t→秒;U→伏特(V);I→安培(A)。计算时注意:①W单位为焦耳,t单位为秒时,P的单位为瓦特;②W单位为千瓦时,t单位为小时时,P的单位为千瓦。
6. 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I²R和P=U²/R。
7. 额定电压(U₀):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还有额定电流。
8. 额定功率(P₀):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还有实际电流。
10.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当U > U₀时,P > P₀;灯光很亮,可能损坏。当U = U₀时,P = P₀;正常发光。
11. 同一电阻,接在不同电压下时,电功率会变化。例如,当实际电压为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1/4。例如,“220V 100W”电器接在110V电路中时,实际功率为25瓦。
12. 热功率:导体的热功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13. 热功率公式:P=I²Rt(单位:P→瓦特(W);I→安培(A);R→欧姆(Ω);t→秒)。
14.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转化为热量(电热)时,热功率等于电功率,可以用电功率公式来计算热功率。例如,电热器中的电阻就是这种情况。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不断地处于运动状态,始终没有停止。
2、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的压缩*较小,因此它们难以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为它缺少电子;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因为它有多余的电子。
4、摩擦起电并不是电荷的创造,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同一小车从相同高度的斜面滑下,确保小车到达底端时速度相同。阻力的大小通过小车在木板上的滑动距离来衡量。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若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无法直接通过实验验证。
4、惯*
(1)定义:物体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叫惯*。
(2)*质:惯*是物体固有的属*,任何物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具备惯*。
(3)惯*不是力,不应称为惯*力,惯*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是否受力等无关。
(4)防止惯*效应的措施:如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和安全带。
(5)惯*的应用:跳远助跑可以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以去除灰尘。
(6)现象解释:例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前倾斜?
8.2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称为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其受力情况:
①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②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 摩擦力
1、定义: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B、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种类:
A、滑动摩擦
B、静摩擦
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的压力。
5、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6、测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簧测力计的读数。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加压力;
B、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增加润滑油或使用气垫船减少接触面摩擦。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第1节 力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力的作用必须伴随有一个物体施力,另一个物体接受力。
2、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
3、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能使物体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画一条箭头线段,箭头指示力的方向,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如,穿*鞋的人推墙时,墙也会推人,力是相互的。
第2节 *力
1、*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若不受力时能恢复原形,称为**;不能恢复形状的物体称为非**物体。拉力、压力和支持力不都是*力。
2、测力计是用于测量力的工具,利用*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来测量。
3、使用*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其零点是否对齐,确保测量在*簧的**范围内。测力时,力的方向应与*簧测力计的轴线一致。
第3节 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而受到的力,符号为G。
2、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重力的大小随物体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为地球上的1/6。
3、重心是物体重力的合成点,对于均匀物体,重心位于其几何中心。
4、宇宙中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上一篇: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高中化学年终总结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