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第54页的例题3以及练习十二的5、6、7题。
教学目标
深化对正比例的理解,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思想,增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如何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飞机飞行速度与飞行时间及航程的关系。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对梯形面积的影响。
一个加数与和的关系。
函数关系y=3x中的x和y的关系。
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应用,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3图像,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包括:
分析报纸购买问题的不同计算方法。
探索正比例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探索和应用正比例的思想。
三、课堂活动
展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解答,然后讨论交流。
小结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解题步骤,包括设定未知数、列出比例式、解答和验算。
四、练习应用 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应用所学的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沪教版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54(个)
答:还剩54个。
2、还有5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5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5)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54(个)
②还要烤几次?
5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1、教材第54页做一做。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4题。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3
数学应用题教学一
一、通过审题找准数量关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清题意,就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会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疑问、错误或答非所问等情况。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逐字逐句默读题干,同时最好用笔画出题干中的主要信息。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已知解题条件,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醒学生看清题干中的问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做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关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运算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主要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而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应用题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说出解答这些应用题的思路,暂不要求具体的求解运算,以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辅助解题手段的巧妙运用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应用题的题干较为复杂、较难理解。针对这类应用题,可通过辅助解题手段解答。
例3:小明和小刚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小明每小时走15千米,小刚每小时走13千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问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小明速度较快,小刚速度较慢,小明过了中点3千米,小刚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小明比小刚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
这道应用题比较复杂,单从语言上理解较难找准数量关系,更谈不上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辅助手段来解题。例如这道应用题很适合采用画图法解决。这样,题意一目了然,问题迎刃而解。画图法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教授一些辅助解题的方法。例如画图法、“数形结合”法和做辅助线法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数学应用题教学二
一、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低年级简单应用题多以半图半文类型为主,是由图到文过渡的承接点,培养学生此类型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就是看说结合。
“看”就是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观察中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让学生有针对*地进行观察,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所以教师让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有针对*地进行引导。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对观察的方向要指向清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价值的信息上,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观察图片的时候要与文字结合起来,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过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的内容,这也是半图半文应用题常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确保理解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说”就是引导学生口述应用题,大声的读题,整体把握题意,在图文结合型的简单应用题中观察并口述是审题的关键,通过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这里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1.转化视角,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我们要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仅限于书本,还要从学生的周围现实中收集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也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现实,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问题,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三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把例题具体化,简单化。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直接把教材中的例题照搬在黑板上教学,或者干脆不动,直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例题,几乎都不是思考直接“*”摆在你面前了,最多让你算出结果,写出*而已。这样,往往就出现“不劳而获”、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等现象,学得不牢固,不扎实。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讲应用题例题时,应该从练习中找出类似的题来做为例题教学,或者是自编的题做为例题教学。
然后,把例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如教学相应时,叫两位学生上来表演,两个人面对面,从规定地点(甲乙)同时向同一个地点向对走来,直到相遇,并强调“同时”、“相遇”等关键术语。由于两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不同,所以各自所走的路程不同。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接着提出问题:“甲乙间的距离(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很明显地知道,甲乙的路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甲所走的路程,另一部分是乙所走的路,这样,就把比较抽象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同时达到了教学目的,使教学最优化。
把握应用题中的关键术语词,如:“比、是、占、相当于,增长、减少、单位、几分之几”等,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先出示一道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练习,然后,把“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
(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同点(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都是分数)反而推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于是,在此基础上再把“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分析过程中突出了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确定谁和谁比,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就知识,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