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方案(优质3篇)
一、教学目的: 1、情绪对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教育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学习如何调控情绪,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 2、教育学生正确评估自我,培养自信心,克服学习困难;消除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欣赏和接纳,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信念。
二、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情境问题,用于活动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面对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以确保在与同学互动时不会情绪失控。今天我们学习如何树立自信心,做好情绪的主人。
(二)学习如何调控情绪 A、关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应该如何处理? B、小花在跳绳比赛中失败了,她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讨论调控情绪方法 如何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 A、通过宣泄法。 B、利用转移注意力法。 C、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D、认识到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四)活动小结 教师:王小燕常生气好吗?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学生:生气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学生:生气会影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如时间允许,可邀请更多同学分享他们的看法。
(五)学会树立自信心 1、教师通过讲述张海迪克服困难成为作家的故事,向学生传达自信的力量。 2、讨论自信心的重要* 教师:小龟丁丁为何开始时不敢爬坡? 学生:因为他低估了自己,心理自卑,怕被笑话。 教师:后来丁丁怎么做的?他成功了吗? 学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丁丁大胆尝试并成功了。 教师:你认为丁丁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他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懂得改正错误。 教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过于自卑会影响自己的表现,而自信则有助于成功。 教师指导:我们应克服自卑,培养自信,才能实现成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2
考试心态放轻松,自信从容迎挑战
一、 游戏体验,感知紧张
1.1 过桥游戏,感受不同
(1) 老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吧!(学生排队依次过独木桥)
(2) 老师引导:现在,我们把独木桥升高一些,再来挑战一次!(学生依次过升高的独木桥)
1.2 分享感受,初步认知
(1) 老师引导:同学们,比较一下两次过独木桥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感受。
二、 聚焦考试,探讨情绪
2.1 引入话题,引发共鸣
老师分享: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紧张情绪。就像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给大家上课时,也非常紧张,心跳加速,目光躲闪,不敢直视大家。即使是现在,面对着大家,我也会有一点点紧张,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2.2 抛出问题,引导思考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感到紧张呢?比如考试的时候,你们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呢?
2.3 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1) 老师引导:现在我们将小组讨论,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探讨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你们都会出现哪些紧张的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1) 老师引导: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三、 积极应对,克服紧张
3.1 自我调节,掌握技巧
(1) 老师引导:面对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2) 老师介绍:今天,老师就来教给大家三种简单易学的减压技巧,帮助大家缓解考试紧张情绪。
a. 深呼吸放松法: 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用鼻子缓慢深吸一口气,保持几秒钟,再用嘴巴慢慢呼气。重复几次,感受紧张的情绪随着呼吸慢慢平复。
b. 肌肉渐进放松法: 从头部开始,依次绷紧和放松各个部位的肌肉,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变化,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c. 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心中默念一些积极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我很放松”“我能行”“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等,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减轻焦虑。
(2) 老师讲解:
a. 保持规律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b.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遇到压力和焦虑时,不要过度担忧,可以找朋友倾诉、听音乐、运动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c. 增强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
d. 制定合理的考试目标: 不要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试目标,减轻心理压力。
四、 学以致用,采访实践
4.1 角*扮演,学以致用
(1) 老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应对考试紧张情绪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做个小记者”的游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游戏规则:我们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记者”,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一位老师,询问老师在面对重要工作时如何缓解紧张情绪,并将采访内容记录下来,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4.2 分享交流,巩固提升
(1) 各小组“小记者”分享采访内容,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方案3
破除迷信,拥抱科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清迷信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内涵,树立科学必胜的坚定信念。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视频: 播放一段关于科技发展成就的短片,例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突破*进展,展现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和光明前景。
2. 提问引导:
视频中的科技成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 揭示主题: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但在我们身边,仍然存在着一些迷信思想和现象,它们与科学背道而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破除迷信,拥抱科学。
(二) 探究学习,明辨是非
1. 故事分析,揭露真相:
讲述故事: 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吗?
分析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诸葛亮对天文、地理、气象等知识的掌握,以及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等方面分析,揭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真正原因。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神奇”的现象,其实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例如:
“天狗吃月亮”的真相是月食现象,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遮挡了太阳光线造成的。
“鬼火”其实是*火,是由于生物体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化*气体自燃的结果。
人工降雨是利用科学技术,向云层中播撒干*、碘化银等催化剂,促进水汽凝结成雨滴降落。
2. 揭穿骗局,认清危害:
展示图片: 展示一些常见的迷信活动图片,例如算命、看风水、烧香拜佛等。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讨论:
这些迷信活动有哪些危害?
为什么有些人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
观看视频: 观看一些揭露迷信骗局的视频,例如伪科学表演、虚假宣传等,引导学生认清迷信的真面目。
3. 科学榜样,引领方向:
连线游戏: 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主要科学成就进行连线,例如: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相对论
居里夫人——放射*元素
人物介绍: 播放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视频,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科学贡献,例如: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畅想未来: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实践应用,学以致用
1. 模拟情景,解决问题:
创设情景: 设计一些与迷信现象相关的模拟情景,例如:
你的朋友生病了,不去医院看病,却相信迷信偏方,你会怎么做?
你在路上遇到有人在摆摊算命,你会怎么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角*扮演: 鼓励学生进行角*扮演,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演绎出来。
2. 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搜集资料: 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发展成就等方面的资料。
制作手抄报: 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和交流。
参观科技馆: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辨别真伪,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故事、图片、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上一篇:大班心理健康活动设计教案通用一
下一篇:幼儿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