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2篇)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角的观察和探索,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学习角的基本部分名称。
辨识直角,并能使用直角尺测量和判断直角。
通过手工制作,加深对直角的实际理解。
教学重难点:
角和直角的认识。
制作直角的实践*作。
教学过程:
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四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PPT 展示)
角的定义:“这些图形看起来尖尖的、直直的,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新授:
认识角的部分:“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顶点和边都有特定的名称。”(自学课本第65页)
角的标记和辨识:“让我们一起画出角的标志。”(板书)
辨别角:
角的识别练习:“请在这些图形中找出角,并解释理由。”(PPT 练习一)
自主练习:“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并绘制一个角。”
特殊角:
直角的介绍:“在角的大家族中,有一类特殊的角叫做直角,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符号。”(板书)
探究直角:“让我们来验证直角在不同场合的大小是否相同。”
实践*作:
直角的实验:“使用三角尺来测量不同位置的直角。”(PPT 演示)
自主制作:“现在尝试在练习纸上画一个直角,并确认它的大小。”(练习纸)
学习成果分享:“请和同桌分享今天你学到的新知识。”(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在我们的实验中,你觉得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设计:圆的认识
一、 教学背景
面向学生: 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科: 小学数学
课时: 1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二、 教学课题
圆的认识(教材第55-57页)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
2.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并且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
3. 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能正确规范地画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观察、*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心、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1.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特征。
2. 熟练运用圆规画圆。
五、 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展示圆形物体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对圆的感*认识。
2. 探究式学习法: 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手*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圆的特征,建构新知。
3. 练习法: 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圆规、直尺、磁*教具。
学生准备: 圆规、直尺、圆形纸片、一张白纸、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1. 游戏导入: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图片,如车轮、钟表、硬币等,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 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都是圆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圆的认识。
(二) 动手*作,探究新知 (20分钟)
1.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作活动一: 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尝试对折,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的折痕和折痕经过的点,并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折痕经过圆心,将圆分成相等的两半)
你能找到圆中心的位置吗?你是怎么找到的?
你能多折几次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概念引入: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
*作活动二: 学生在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并测量其长度。
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认识半径,并用字母“r”表示。强调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并且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
*作活动三: 学生将圆形纸片再次对折,观察折痕的特点,并思考:
这条折痕有什么特点?(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这条折痕与刚才画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是半径的两倍)
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认识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强调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长度都相等。
2. 探究圆的特征: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方法,探究圆的特征。
方法一:用圆规画圆,观察并记录画圆的过程。
方法二:将圆形物体沿着直尺滚动一周,观察并记录滚动的距离。
方法三:将圆形纸片剪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观察并记录拼成的图形的特点。
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三) 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0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 拓展练习: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练习题,例如:
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米,它的半径是多少米?
一个圆形钟面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你能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吗?
3. 游戏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我说你画”的游戏,一人描述圆的半径或直径,另一人根据描述画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2. 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并尝试用圆规画出这些物体的轮廓。
八、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直径(d):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圆的特征:
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
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动手*作、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重视学生的动手*作: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通过亲自动手*作,获得直观的体验,构建对圆的感*认识。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
下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