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观后感(模板3篇)

| 点点文学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亦无怨……

昨夜风吹雨打,独叹人生苦短。自从结识“保尔”以来,我变了。我渐渐转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虽然时不利兮,但也要一拼到底。保尔可以直面生死,以超人的毅力顽强的活着,我也要勇敢的活着。读了他,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敢于直面千难万苦,这是书带给我的支持,这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很大的启发,这是书带给我的勇气。

《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观后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宋词的沉淀,使我们更有才气。一壶酒,一张谱,更显文人雅客的情*。我被那诗所迷醉,被那诗中的美景所吸引,是诗歌使我们的生活更具风味,这是书带给我的浪漫。

独处斗室,把自己和书埋在一起,在那白纸黑字间寻找人*的光辉。我像一只飞鸟,在书中寻求知识的宝藏。抿一口清茶,那茶的清香和书的墨香氤氲在空气中,此时更有“举杯邀‘名著’,对影成三人”的韵味。我真想穿一件青布长衫,拿一本《诗经》诵读,此乃人生最大的乐事。

渐渐地,我把目光投向了外国的名著,我要为自己吸取更多的知识。通过读外国名著,我的视野拓宽了。当我为高尔基的童年所悲叹时,却对他产生了一股敬意,我真正地了解到沙皇统治下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和他们永不屈服的精神。还有那神奇的昆虫世界,使我对昆虫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对自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法布尔耗尽一生的时间,将自己奉献给了昆虫的研究,这给我的启发很大,这也验证了专心致志学习的道理。

在书中,我了解了各国风土人情,了解了一些人物勇于斗争的故事。我与格列佛一起神游小人国、大人国,使我在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中对英国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些都是书带给我的,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拥有读书条件的年代,可以让我在书海中尽情遨游。

读书陶冶了我的情*,在书中我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坎坷,在黑暗的环境中依旧充满对生活的信心,我学会了宽容朋友,学会了孝顺长辈,学会了感恩社会……

书者,*也,善读可医愚。读书唤醒人类的智慧,读书铺垫人生的基石,读书照亮人生的方向。

无论人生多么苦,我亦心无悔;今生有书相伴,亦足矣……

读书点亮人生,愿人生路上多墨香!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歌德

关云长的侠肝义胆、鲁滨逊的矢志不移、冉阿让的灵魂救渎…….

一部部名着经典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名着是熠熠生辉,光芒璀璨的明珠;名着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名着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不一样的名着,又不一样的感受。名着不仅能给我们升学考试带来帮助,更能拓展我们认识知识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平静、坦荡的心怀,给我们追求真理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我们热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热情......

他们是一群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在他们的行述里,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丰满和幸福。

名着《名人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是世界着名的音乐家,却生就一副运动家的骨骼,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那张晚年变得病态、有些发黄的宽大脸孔,年轻时却是健康的土红*,隆起的额角宽阔无比。异常浓密的头发乌黑发亮,好像永远也不会屈于梳理,显得凌乱逆立,如同美杜莎头上的乱蛇......“———这就是英国旅行家罗素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这个光辉的名字,被世人称为”乐圣“的伟大音乐家。只要一提起他,人们联想到的,不只是他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他那作为一位永远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形象。

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童年时,父亲常常使用*来迫使他学习音乐;少年时,他就得为生计发愁,还要精打细算挣取每日的饭资;十一岁贝多芬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时他已经是大风琴手了。当贝多芬二十五岁时,他已经被病魔所折磨了。贝多芬在困难甚至灾难中没有低下头来,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他的不屈、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走上音乐的巅峰。这对我们人生也是一种启示。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人类酿造琼浆玉液的酒神。是我赐予了人们精神上的热忱和狂热。”

贝多芬将思想凌驾于世界之上,无视皇族权贵,也不拘于世俗礼法,他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注定他的行为与皇权格格不入。他制造出的音乐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他无名利倾向,更无向任何人讨好之心态,他自由地、随心所欲地驰骋于唯有音乐的天地。这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经历告诉我们太多太多。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是不是像贝多芬一样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呢?《名人传》给了我太多太多;名着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名着就是这样,当你苦恼的时候,他是闪亮的灯火,照亮人生的方向。

名着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感受名着的魅力吧!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精选范文2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同时也能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品格优良的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后的感悟,欢迎阅读参考。

在我的实习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总能够发现学生们那闪光的另一面。或许有些学生并不是学习最出*的,但是在舞台上,他们却是最耀眼的明星,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作为一名年轻的实习老师,我默默地观察着、沉醉在其中,欣赏着每一段国学经典。这些文字将我带回了曾经学习过的经典之中,深深地沉浸在文化的涵养之中。

每一次的参与都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通过协助宣教处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背景音乐的掌控者,我时刻留意着每位选手的动作和音调变化,关注着每个节目之间的衔接。

正是这样专注于每一个节目,让我深深被这些国学经典所吸引。《出师表》、《岳阳楼记》、《满江红》,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诗人、作者的热情。我仿佛回到了初中、高中时期初次接触这些文章时的震撼。如今,看着这些学生们神采飞扬的诵读,伴随着起伏变化的背景音乐,更生动地呈现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我们泱泱大国的灵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看着学生们的热情呐喊,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我在一旁默默地为这些充满活力的学生加油鼓劲。国学经典诵读,让我停留在文化的无限魅力之中!

读经典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教人如何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学校也要求我们诵读经典,目的是净化心灵,同时也能够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在学习这么久的经典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谦恭、恭敬和有礼貌,就能赢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而相反,如果表现出自大和冷漠,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喜爱。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而不是在旁观察,甚至嘲笑别人。这样的行为又谁会喜欢呢?谁会认同呢?相反,对他人热心的人总会得到他人的欣赏。

诵读经典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互相谦让、互相尊重。只要你保持恭敬,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只要你宽容,就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只要你诚心,就会被他人看重;只要你勤奋,就会取得成功。因此,我将继续阅读更多的经典,让自己的头脑更加充实、聪明、有用。

既然诵读经典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读一些经典,多学一些知识呢?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知识的积累。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在《国学小名士》中,第三个环节——美德大考验,考验的正是选手们平日里的礼仪。当你面对倒地的垃圾桶、散落的橘子时,是扶还是不扶,捡还是不捡,这只是一瞬间抱歉,还没有完成。接下来是:

的决定,而结果也许并不会引起轰动,但你是否曾想过,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长此以往,无论你外表多么光鲜,人们心中留下的却是“自私自利”、“以小善而不为”的形象。

国学知识中的人生智慧就像是一枚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当你迷失了方向,它就是为你拨开迷雾、指引正确道路的工具。读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奋斗、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感到充实、愉悦。

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所学,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国学经典还教导了我们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对待父母要心存感恩;对待有困难的人要乐于助人;对待犯错的人要宽容谅解。这样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使我们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

国学经典读后感3

最近在班级内掀起了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潮,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国学经典读后感(一)

我对《论语》及其作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逐渐了解到我们的许多风俗习惯和礼貌用语原来都来源于《论语》,这部作品在2500多年后仍能保持如此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世界许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和思考的必要*。只有学习而不思考,会陷入无知和浅薄之中;而只有思考而不学习,会陷入疑惑和徒劳之中。它教导我们学习要善于思考,不要仅仅追求死记硬背,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需要讲究方法,不可一意孤行,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此外,还要不断提醒自己,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有所回报,不要期待不劳而获。只要有可行的想法,就要勇于实践,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能理解《论语》的真谛,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国学经典读后感(二)

最近在班级内兴起了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潮,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我也是乐此不疲。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给我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的那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从中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书中涵盖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还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等经典之作;其中还包括了“庄子”、“老子”、“韩非子”等著名文化名家的作品,以及《楚辞》、《李太白集》等。这些经典作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传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论语》。然而,我认为《论语》中所提到的“君子”和“小人”是纯粹概念化的名词。所谓的君子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格形象,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楷模,是修身养*的最高境界。而“小人”则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在修身养*过程中需要摒弃的负面品质。

随后,我又阅读了于丹教授的深刻讲解,她的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了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待人要真诚;要学会放下、学会舍弃、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强大,才能更容易地接近成功,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未来,我定会再次细细品味这些经典著作,相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