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地深刻含义。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艺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2、出示: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师:嗯,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坚持正面抗争)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明读,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师:这位同学读得坚定、豪迈,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了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二、揭示谜底,解读“弯曲”。
1、山谷在哪里?山谷中的谜到底是什么?(谁来说说?)
(出示课件):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谷中的迷到底是什么?
2、画简笔画。
3、这个山谷早就存在,这个奇异的景象也早就存在,这样一个谜容易解开吗?(不容易)从哪里可以看出?
4、这个谜最终被谁解开了?(两个旅行者)请大家仔细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两个旅行者找出的谜底究竟是什么?请大家把谜底用“﹋﹋”画出来。
5、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6师:他讲的对不对呀?谢谢你!这就是谜底。(出示:谜底内容)
谜底终于被发现了,大家兴奋吗?谁来兴奋地把这个谜底告诉大家?(指名读)
7、同学们,从读这段话,我们能不能看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难解之谜?
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想想看。(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②雪松的特殊本领)
8、请同学们再次仔细第3自然段,琢磨琢磨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本领使雪松存活了下来?(①读相关语句②谁能用两个词概括:弯曲、反*)
师:是啊,正是由于雪松学会了弯曲,它才有了反*的机会,也才能在风雪中存活下来。这里的弯曲是智慧的弯曲,它包含着抗争的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力量。
9、引读: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待压力减轻,(),雪松依旧()。就这样,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
师: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只有雪松()
B、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始终()
10、如果说雪松一次战胜风雪凭借的是它的智慧,那么这一次又一次战胜风雪存活依靠的是什么呢?(不仅是智慧还有顽强的毅力),是呀,它就这样凭着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雪松的顽强。(指名读,出示课件)
11、小结:从这段话,我们明白了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都得益于它的(弯曲),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弯曲),它才有(反*)的机会,看来有时(弯曲)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胸怀。
三、导学感悟,学会“弯曲”。
1、过渡: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是旅行者之一,终于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心情怎样?
可能会怎么做呢?
帐篷中的旅行者能够亲临现场,实地观察,终于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他们的心情会怎样?他们可能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2帐篷中的旅行者仅仅在为自己的者一发现感到高兴吗?请同学们自由读4—6自然段。
3、谁来説説他们仅仅在为自己的发现高兴吗?他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旅行者发现了杂树失败的原因:不会弯曲,才被摧毁。
生:另一个旅行者还发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读:我得到一个启示——)
4、出示:“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的机会。”
①谁再来读一读话。
②从这段话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A、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对付。B、“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巧,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求取反*的机会。
5、确实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时候,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因为——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出示课件)
7、对于雪松这样的弯曲,在许多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身上都曾经发生过,谁能说一说?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
(韩信胯下之辱)韩信忍一时之辱,才能有后来的登台拜师,夺取天下。
(司马迁忍辱些史记)司马迁忍个人之辱,成《史记》之绝唱。
其实不仅历史故事中,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请大家仔细看大屏幕,完成这样的练习:
8、练习:
①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
②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
③平时同学间的谦让,不是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不是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师:的确,大自然界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我们人类,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勇于面对,要敢于和它作斗争,但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求更好地发展。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并把它牢记心间: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导语:鲸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在《鲸》中,我们可以了解《鲸》的完整生活面貌。下面是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内容与目标: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比喻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生续说故事:
元旦到了,海洋鱼俱乐部准备庆祝节日,邀请所有的鱼类到海底隧道参加活动。鲸鱼也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却被红鲫鱼拒之门外,鲸鱼很生气……
教师启发:鲸和红鲫鱼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如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大”的特点?
二、新授。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
(2)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2、自学课文4-7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
(2)学生回答,师板书:
吃食
生活呼吸
习*睡觉
生长
3、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段落认真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鲸的生活习*讲清楚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画图、鲸的自述等)把你学到的有关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交流汇报,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评议:他(她)介绍得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第四自然段:
书中怎样描写鲸吃食?(张、吸、闭、滤、吞、扑),注意突出重点词。
算一算鲸的食量2000多公斤有多重?(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30多吨有多重?(可以装6辆卡车)
师引读,生分角*朗读。
第五自然段:
生说鲸呼吸的特点;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第七自然段:
师介绍:鲸长得很快,寿命很长;生说这样介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说明的好处。
三、延伸:
1、你还知道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2、(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鲸)
3、小结: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去探索,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
四、作业。
以下四道题目大家任选一道完成:
1、熟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鲸。
3、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课文(也可用课文外的内容)。
4、学习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项链》教案设计第二课时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马蒂尔德的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法把握小说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里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2.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面理解马蒂尔德的品质,并体会小人物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德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美丽、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强,不屈于命运,忍耐和吃苦的精神。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A)用旁白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B)通过玛蒂尔德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3.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请简析
明确:其丈夫路瓦栽先生“存着一笔款子,预备买一种猎*,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
佛来思节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
“拉晚儿的破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
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这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强化学生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人物*格
追求享乐爱慕虚荣
敢于负责维护人格
善解诚信吃苦耐劳